当前位置:首页 >物业 >

霞公府门外的传奇故事——问卜中华,纪念甲骨文发现120周年

来源:网络整理   2019-11-12 11:31:29

从霞公府往东走三分钟就能抵达王府井书店。在书店一层北区第134204号书架中,静静地矗立着一本厚重但充满奇趣的书籍,余秋雨先生所著的《中国文脉》。书中讲述了一段120年前霞公府门外的传奇往事——甲骨文发现的故事。这个故事关系到每个中国人的自豪感。

(距离霞公府200多米的王府井书店)

萧瑟的深秋,一个急匆匆的身影从东华门外的锡拉胡同里小跑出来,穿过霞公府(清末为爱新觉罗载霞的府邸,因此取名霞公府)门外的小纱帽胡同直奔西南方向的菜市口达仁堂药铺。这是十九世纪的最后几个月,北京城一片混乱,无能的朝廷、无知的农民、无状的列强,打斗在肮脏的街道和胡同间。这个人好不容易来到达仁堂,递过一张药方,方子上有一味中药叫“龙骨”(其实就是古代的龟甲和兽骨,上面间或刻有一些奇怪的古文字)。使用这张药方的人叫王懿荣。

王懿荣是个名人——北京城德高望重的金石学家、鉴藏家和书法家。他还是个大官,授翰林,任南书房行走、国子监祭酒,主持着皇家最高学府。他对古代彝器上的铭文做过深入研究,因此,那天偶尔看到药包里没有磨碎的“龙骨”上的古文字,立即敏感起来。他命人收购了这家中药店里的全部“龙骨”,而且嘱人四处继续搜集,很快就集中了一千五百余块有字甲骨。1899年的这个深秋,甲骨文被发现了(之前的人们不知道这到底是什么东西)。

(王懿荣画像)

发现甲骨文为什么了不起呢?它不仅标志着中国拥有将近四千年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也为研究商朝历史提供了极其宝贵的资料(在这之前,商朝只是个传说)。甲骨文的现世像一声声洪亮的“警世钟”,提醒这个被列强瓜分殆尽、奄奄一息的古老国家,别忘了自己曾经辉煌过几千年,别丢了应有的骨气。

余秋雨先生在《中国文脉》中说得动情:为什么三千多年前的声声问卜,会突然涌现于十九世纪最后一个深秋……我想,一定是华夏先人强烈地感知到了,他们的后代正面临着可能导致万劫不复的危难。他们显然有点生气,掷出甲骨提醒后代:这是多少年的家业了,怎么会让外人糟蹋成这样?他们甚至恼怒了,掷出甲骨责斥后代:为何这么垂头丧气?至少也要问卜几次,最后探询一下凶吉(这些甲骨在古代用于占卜吉凶和记录占卜的事件结果)!

王懿荣似乎有点听懂了祖先的问责,他放下甲骨,站起身来……1900年,王懿荣被任命为京师团练大臣,“参与京城防守事宜”。当八国联军攻入北京,王懿荣悲愤地回到东城区锡拉胡同的自宅,偕家眷服毒投井以殉,享年五十五岁。这是一位真正的大丈夫,他发现的是“龙骨”,而自己也成了中华民族真正的“龙骨”。

甲骨文的发现就此终结了么?没有。研究甲骨文、发现殷墟的接力棒一个接一个地传了下去,依次是小说《老残游记》的作者刘鹗、大学者罗振玉(殷墟主要发现者)、大诗人王国维、董作宾、李济、梁思永、郭沫若……中华文明仍在延续,她酝酿着更伟大的复兴。

(霞公府“对门”的欧美同学会旧址)

就在霞公府大门外往西100米左右,坐落着欧美同学会旧址。在王懿荣发现甲骨文的30年后,两位著名的学者,侯外庐和王思华开始翻译一本皇皇巨著:《资本论》(《资本论》第一卷的第一个中文全译本就出自他们之手,陆续翻译的还有郭大力、王亚南等人)。中国的命运在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引领下峰回路转,起死回生了。两个甲子的垂死挣扎,几代人的披荆斩棘,也许再用一块甲骨占卜中华民族的未来之路,一定是大吉大利。

这就是生活在王府井霞公府的魅力:与海岸边和远山里的居所相比,这里多了祖先传承的文化底蕴;与新城区的居所相比,这里多了古都最美的人文风情。当天气晴好,踱步出门,不经意间就能发现精神大美,历史与人文的精彩故事已经融进了日常生活之中。

关于霞公府:霞公府由首旅集团旗下北京紫金世纪置业有限责任公司开发建设,是一处建造在北京紫禁城旁的顶级人文宅邸,身处有七百多年历史的王府井文化商业街区。霞公府名称沿用晚清贵族载霞府邸旧名。其建筑规划由实力雄厚的中元国际工程公司完成,室内设计邀请了著名的“新装饰主义”领军人邱德光先生主持。霞公府旨在为巅峰人士提供在首都核心区域的顶级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构建一个充满文化内涵和顶级生活品质的温馨家园。请您关注霞公府官方微信公众号:霞公府紫金世纪。

相关文章

TOP